中国疾控中心于2023年2月15日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,指出2022年12月1日-2023年2月13日国内检出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4例。其中:1例XBB.1、1例XBB.1.5、5例BQ.1.1、1例BQ.1.1.17、4例BQ.1.2和2例BQ.1.8。
XBB系和BQ(BA.5.3.1.1.1.1)系(以及CH.1.1等)仍然是当前重点关注类型。注意到上一次报告周期(2022年12月1日-2023年1月23日)尚未有XBB.1.5报告,可以确定这一例是在1月底到2月上旬检出。
但与此同时,这个时段里总共报送的是16583例有效测序,其中BA.5.2.48占60.5%,BF.7.14(BA.5.2.1.7.14)占28.9%,以及有6.4%的BA.5.2.49、2.1%的BA.5.2和1.0%的BF.7。
由于BF系本质上也是BA.5.2子代,这表明广义BA.5.2谱系(BA.5.2*+BF.7*)占内地毒株比例达到了约99%。
且随着时间演变比例没有明显减小,可以确认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以BA.5.2谱系占绝对优势。
虽然国内不少BA.5.2/BF.7.14谱系出现了进一步突变和演化,但突变点位均未处在备受关注的区段,不会对传染性、致病性造成明显影响,也不会在短期引发二次感染。
至于受关注的XBB.1.5和BQ系毒株,虽有检出但比例极低。
考虑到进入奥密克戎变种时代以来,没有一个具体的毒株系能占据主导很长时间,XBB.1.5未必能在下一峰疫情仍然是全球主流毒株;未来数月,我们仍然需要监测国内外变种演化趋势。
此外,全国疫情已经快速过峰,流感样病例新冠病毒阳性率、新冠病毒感染者、住院人数和重症都已大幅下降(图5-8)且维持在极低水平,且在短期内,由疫苗、自然免疫等共同组成免疫屏障和部分物理防护(口罩等)能有效阻断各类变种传播,未来一段时间新冠病毒传播水平将极低。
不过随着中和抗体逐渐衰减,数月之后是需要面对可能的第二峰疫情,虽然将远小于第一峰,但仍需关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