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中医食疗 > 食疗养生怎么吃?按照这4个建议做准没错

食疗养生怎么吃?按照这4个建议做准没错

2023-01-11稿源:食疗网
食疗养生不是简单地吃具有补益作用的食物。吃什么,怎么吃?归根结底,只有做到因人而食、辨体而补、对症而疗、顺时而养,才能真正达到食疗养生的效果。

食疗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,它很好地迎合了人们“厌于药,喜于食”的天性。通过食疗养生,祛除疾病、获得健康,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:

食疗养生怎么吃?要因人而食

食疗不仅仅是要用饮食防治疾病,更要达到有病治病、无病养生的目的。

不同的年龄、不同的人群,有着不同的饮食需求,即使没有疾病,食疗养生方案也各不相同。

比如,喝粥是很好的食疗方式,常喝粥可以补养脾胃,非常适宜脾胃虚弱的老人和小孩。但同样是喝粥,儿童宜选择甜粥或者淡咸味的米粥、面粥、菜粥、乳粥、果仁粥,而老人则宜选用咸味的米粥、面粥、菜粥、海鲜粥等。

只有做到因人群而调,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。

食疗养生怎么吃?要辨体而补

关注健康,学习保健养生,要从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开始。

人有体质分别,食物也有自己的属性,不同类型的食物适合不同类型的体质,食补、食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。

一般情况下,平和质无疾病表现,按照《黄帝内经》养生原则,重在保持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常、不妄劳作、保持积极心态即可,食疗宜选用性味平和的食物;气虚质饮食上要健补脾胃、固护中焦,春冬两季防寒邪伤脾胃;阳虚质饮食多吃些性热的食物,如肉类熟食,少吃生冷食物;阴虚质饮食尽量以清淡为主,少食辛辣温燥之品;起居作息规律,少烦躁动怒,以免热邪伤津而致病;痰湿质饮食应多吃健脾利水之品,少食肥甘厚腻之品,以免助湿生痰;湿热质饮食要避免油腻温燥之品,加强锻炼;血瘀质饮食宜配伍活血行气的食物;气郁质饮食上建议多食芽菜类、绿叶类、行气类的食物,以发散疏理气机;特禀质饮食上注意荤素搭配,避开辛辣、腥味等刺激性强的食物。

明确自己的体质,基于体质的可变性,从饮食来调整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,使阴阳平衡,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。

食疗养生怎么吃?要对症而疗

此外,不同症状对食物的选择也应不同。

例如,正常情况下,实症适合用泻性食物,目的是排除病邪;虚症则用补性食物,目的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;热症需镇静、消炎,用凉性食物为宜;寒症型需兴奋、补益,用温性食物最好;燥症适用能保存体内水分的润性食物;湿症则需用排除体内水分的燥性食物。

若不加辨证地食用药膳食疗,很可能会适得其反,加重症情。

食疗养生怎么吃?要顺时而养

我国的养生传统向来注重“天人合一”,讲究人体的休养生息要与自然的变化运作相呼应。在食疗方面,也要讲究不同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。

中医以为:春季养生,养肝为主,饮食也应以养肝健脾为原则;夏季食补的特点首先是要清补不要滋补,最好选择偏于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补品,而不要用那些滋腻温热的补品;秋季进补,应选用“补而不峻”、“防燥不腻”的平补之品;冬季养生重点是“养肾防寒”,肾的机能强健,则可调节机体适应严冬的变化,否则就会使身体新陈代谢失调而发病。

以上就是对食疗养生怎么吃的4个原则性建议。食疗虽好,但是它也不能包治百病,更不能代替药物治疗,只能作为防病祛病的辅助方法。如果病情急重,或者应用食疗后疾病不减轻,还是应该及时就医治疗。

  • 大家还在看
  • 「发物」真相大揭秘

    中医食疗学深度解析「发物」:从发热、发风到光敏性食物,全面盘点7大类发物禁忌清单!揭秘发物如何诱发疾病、干扰药效,教你根据体质科学忌口,附实用对照表与健康饮食法则。一篇文章说透发物的真相,助你吃出健康!

    2025-02-26
  • 六味地黄丸深度科普:滋阴补肾的明星药物,你真的用对了吗?

    探索六味地黄丸的科学奥秘,深入了解这一传统中成药的起源、功效、适应症和禁忌。本文为您提供关于六味地黄丸的全面科普,包括其在治疗肾阴虚、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作用,以及如何正确使用以避免潜在副作用。

    2024-12-29
  • 中医养生顺口溜:传统智慧的健康秘诀

    中医养生顺口溜,这些流传千年的健康秘诀,不仅易于记忆,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指南。

    2024-12-27
  • 高血压在中医叫什么病?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及分型

    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,中医上没有高血压这一病名。在中医学体系里,中医通常以高血压的表现来命名,如以头晕眼花为主证的叫眩晕、以头部疼痛为主证的叫头痛。

    2023-02-11
  • 痰湿体质的症状及痰湿体质如何调理

    痰湿体质患者容易生痰、生湿,产生不适感,由于每个人体质不同,可以为痰湿、阴液不足或阳不足。痰湿体质源于水液在体内积聚而生痰、生湿,生痰湿后又会造成不同的症状,那么痰湿体质的症状有哪些,痰湿体质如何调理?

    2022-12-21
微信扫一扫
查看传统中医食疗学
养生知识
中医食疗学微信公众号